作者:{口子爷} 作者:天雅 来源:武志红(ID:wzhxlx) 生活中,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“老赖”: 他生活有困难向你借钱,你借给了他,但到了还款期限,他却迟迟没有动静。 当你提醒他还钱时,他要么嬉皮笑脸地敷衍你,要么反过头来指责你不近人情。 等催的次数多了,他甚至还有可能人间蒸发,把你拉黑。 真是令人又为难,又气愤,又无奈…… 好吧,我最近就遇到了这档倒霉事。 今天借此契机,我想聊一聊: 欠钱不还的人,背后是什么心理? 面对这类人,我们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? ![]() 图/CC0 ![]()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: 小区便利店店长张大姐,是我的同省老乡。 我们平时见面会时不时寒暄几句,偶尔从家乡带来一些特产,也会彼此分享。 整体来说,关系比陌生人好点,但还不至于到好朋友的程度。 某天夜里,张大姐突然给我发来信息:“门店急需资金周转,请借给我×××元,我两天后还你。” 金额虽然没有很庞大,却也足以影响我当月的生活开支。 我本不太想借,但后来转念一想:“也就借两天而已,影响应该不大。”于是我便把钱转给她了。 而这,也成了我与她关系纠缠的开端。 两天后,她一声不吭,没有按时还钱。 我次日一早发信息做提醒,她没有回复。 到了晚上我继续追问,她依然不回复。 无奈之下,我去到便利店,当面找她要说法。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,明明是她理亏,欠了钱逾期不还,但见面的时候,她却像个大爷一样,跷着二郎腿高高在上,像是我在求她似的。 当时,她敷衍性地承诺一个还款日期,便把我打发走了。 但到了规定期限,她依然没有还钱,也没有回复我的信息。 当我再次找到她时,令我始料不及的事发生了。 她先是愤怒地指责我忘恩负义,不懂感恩: “我对你这么好,春节还给你带了家乡上好的蜂蜜,你如今却天天催我要钱,令我难堪……” 愤怒发泄完了,她又开始向我诉苦和抱怨: “老公不争气,天天赌博,欠了一屁股债。我一个人辛苦赚钱,要替他还债,还要养孩子……” 完了以后,她抬起头,哀怨地盯着我,仿佛在等我回应些什么。 可能很多人在这个场景之下,都会忍不住泛起同情心,甚至会想为她做些什么。 嗯……我也是。 听完她这番话,我内心隐隐约约感到一阵羞愧,并忍不住自我怀疑: “她这么可怜,我还天天催她还钱,是不是太过分、太不近人情了?” 我尝试说服自己去体谅她。但不知怎的,我的心里堵得慌,总感觉有些不对劲,却又说不上哪里有问题。 直到几天过后,我冷静下来回顾整个事件经过,梳理我与张大姐之间的关系,才终于察觉到这种不对劲的来源: 自始至终,她都在用一种“糨糊逻辑”跟我沟通。 ![]() 图/CC0 ![]() 所谓糨糊逻辑,是一种隐藏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的常见逻辑。指人与人,或事与事之间,彼此拎不清、相互混淆的状态。 例如,我原本是去处理我与张大姐之间“借钱、还钱”这件事,但她却瞬间把别的事情(春节送了我蜂蜜)、别的人(她老公和孩子)牵扯进来,令我产生了很多不该由我来面对和消化的情绪感受。 这就是典型的“糨糊逻辑”。 糨糊逻辑通常有两种,一种是把人搞混,另一种是把事搞混。 其一,人与人之间的“糨糊逻辑”。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: ① 我=你,你=我。 在关系中,按照这条逻辑,就意味着: 我要操心你的事情,为你负责; 你也要操心我的事情,为我负责。 这一点,在张大姐身上其实挺明显的。 一方面,她对人非常热情—— 社区老奶奶买大米提不动,她会主动帮忙送上去; 隔壁小伙子没对象,她会主动张罗给他介绍对象; ………… 仿佛在她眼里,周围人的事都是她的事。 但另一方面,她怨气有点重—— 当她遭遇困难,别人没有帮助她,或无法满足她的需求时,她会非常愤怒,甚至还会公然吐槽对方,骂对方是白眼狼。 仿佛在她眼里,她的事也是周围人的事。 ② 我=我们,你=你们。 简单来说,这种逻辑就是,你一个人得罪了我,让我不爽,与你有关的人都要为此负责。 比如,媳妇和婆婆闹矛盾起冲突,晚上却拿老公出气。 理由是,你妈妈让我不爽了,你是她儿子,你要负责向我赔礼道歉。 如果老公拒绝道歉,她就会找来自己的父母向老公施压,逼他道歉。 她不能将婆婆视为单独的“你”,而是将婆婆和老公混合成一体;也不能将自己视为单独的“我”,而是将自己与父母混合成一体。 这是一种典型的“未分化现象”。 ![]() 图/摄图网 其二,事与事之间的“糨糊逻辑”。 事件A=事件B,事件B=事件A。 事件A和事件B,本是两个独立的事件。 但按照糨糊逻辑,两者却变成了互相关联,甚至互为因果的关系。 就像我与张大姐之间—— 春节她给我带了家乡的蜂蜜,我其实也回了她一箱腊味,这是事件A。 前不久她向我借钱,逾期不还,一拖再拖,这是事件B。 这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,但在张大姐的糨糊逻辑里,却变成了: “我春节送了你蜂蜜,你如今就不应该再向我催款。” 如此一来,它就变成了一笔讲不清道不明的人情账。 这是令人困惑和无语的地方。 ![]() 在现实关系中,无论是亲子、伴侣还是朋友之间,糨糊逻辑时常会发生。 如果我们不能识别它的存在,便很容易陷入与他人永无止境的纠缠中。 过度纠缠之下,关系双方会越来越痛苦,越来越吃力,陷入恶性循环。 那么问题来了,我们具体要怎么做,才能跳脱“糨糊逻辑”的纠缠呢? 在处理完这件事之后,我总结出很关键的两点。 ① 在人物关系上做减法。 我们可以看到,人与人之间的糨糊逻辑,整体上会有这样的作用: 在事件中,减轻个人的责任,并把它分摊到关系里共同承担。 但坏处就是,它会助长责任个体的惰性,令无辜之人被迫承担责任,令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。 这个时候,如果我们能够在人物关系上做减法,把焦点还原到责任人身上,事情就会变得清晰简单很多。 就像张大姐,丈夫赌博欠债,无力抚养孩子。 按照糨糊逻辑,丈夫欠债=她欠债,在替丈夫还债的过程中,她被迫承担两个人的责任。 但如果能通过做减法,不再替丈夫还债,把责任归还给丈夫,那她的负担就会轻松很多。 意识到这一点以后,我也决定在人物关系上做减法: 尽管张大姐生活艰难,值得同情,但这是她个人的选择,我没办法透支自己的财力物力,替她承担责任。 ![]() 图/CC0 ② 在事物关系中做减法。 在关系中,很多人在冲突和矛盾的时候,喜欢不断翻旧账。 它有一个作用就是,可以对冲我们当下的无力,规避责任。 但坏处就是,它会掩盖我们当前的错误,妨碍问题的解决。 这个时候,如果我们能够在事物关系中做减法,一码归一码,事情就会清爽明朗许多。 就像张大姐,按照糨糊逻辑,因为她赠予过我家乡特产,所以她有理由欠钱不还,而我也不应该催她还钱。 但按照“一码归一码”—— 她赠予我家乡的蜂蜜,我回她一箱腊味,我们之间的人情债,已经通过这两件事清了。 眼下尚未完结的事情是,她欠我的钱,却逾期不还,这是我们彼此需要面对和处理的。 意识到这一点以后,我也决定在事物关系上做减法,并采取以下措施与她进一步沟通: 肯定过去—— “谢谢你过去那么热情地与我交谈,分享食物。” 陈述事实—— “你当初借我的钱,承诺两天还,但拖到现在还没有还。” 坦承困扰—— “我需要这笔钱还信用卡和交房租,如今令我生活有点为难。” 确定最后期限—— “请你确定一个日期,按时把钱还我,否则我就采取行动了。” 没想到,当我把以上文字发送过去以后,张大姐当天下午就把钱还给我了。 ![]() 写在最后 的确,面对欠钱不还的“老赖”,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对方的糨糊逻辑中,不仅要遭受利益损失的困扰,还要被迫背负人情上的道德压力,令人苦不堪言。 这个时候,不妨试着在人际关系、事物关系上做减法,觉察并跳脱关系背后的糨糊逻辑。 诚如阿德勒所说的“课题分离”——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最重要的就是区分:什么是你的课题,什么是我的课题。 你承担你的责任,我承担我的责任,我们可以相互帮扶,但我们绝不过度捆绑。 当你遭遇现实困境,寻求我帮助,我愿意为你排忧解难。 但我不愿意过度损耗自己的利益,去承接你生活的无力。 相反,我会把原本属于你的一切责任,原封不动地归还于你。 然后,我会继续敞开怀抱,拥抱我们之间清爽、通透的关系。 从这个意义来讲,在人际中,将彼此的利益和责任拎清,也是对关系的一种成全。 ![]() 作者:天雅,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,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。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武志红(ID:wzhxlx),微博:@武志红。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。 ▽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▽ ![]() ![]() |
手机版|口子爷 ( 鲁ICP备2024117064号-1 )
GMT+8, 2025-7-6 16:47 , Processed in 0.041487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Powered by kouziye
Copyright © 2001-2025